
类别:MK体育 发布时间:2025-09-14
本文转自:今晚报
一个习惯了在平原奔跑的孩子,对爬山这种事,既觉得新奇、神秘,也稍有怯意。我第一次爬山是八岁那年,爬燕山余脉的一座丘陵,爬到半山腰,才发觉没有想象中好玩。
后来经常旅行,遇到山景,多是乘坐索道,比如承德的棒槌山、石家庄的抱犊寨。有一年,去河南红旗渠,要登上半山腰的红旗渠,得爬几乎垂直的一段崖路,才发觉自己退化了,腿脚意志都不给劲,人挂在半崖间的台阶上,濒临崩溃。无论怎么给自己鼓劲,身体就是不听使唤。往下看,并没爬多远,往上瞧,还有很远的路呢。人悬在半空进退两难,绝望到想哭,真希望这是一个梦,一睁眼,发现自己是躺在软绵绵的床上该多好啊!那年,我三十二岁。几年后去张家界,免不得要爬山,这次彻底尝到了绝望的滋味,就是没好意思哭。那可真是叫“爬”山,全身几乎匍匐在山路上,腰已经不是自己的了,必须手脚并用,才能爬出几米,然后就瘫倒了,几分钟里动弹不得,真应了“连滚带爬”这个词。那山也真够高,让我看不到未来。那年,我三十六岁,正是身强力壮之年。
年轻时这么不成器,没成想中年之后,反而能把高山峻岭踩在脚下。这得益于我的健身习惯。习惯了,就成了生活的一部分,并不刻意追求效果,但效果还是逐渐显现,比如上下楼如走平地,有时在办公室坐久了,不去别的科室串岗聊天,而是顺着楼梯上上下下走上那么几趟,仿佛才把旺盛的体力消耗掉了一些。而感受最深的,就是旅行中的不知疲倦,最典型的是爬山,与以前形成鲜明反差。
我的晨练,并没有去征服什么的目的,但高山却被我顺理成章地征服了。记得那是十年前,去安徽旅行,登黄山(我敢说是登山了),上山、下山,足有四五个小时,一路除了观景拍照,几乎从没有歇脚,中午到达山顶,只吃了一根火腿肠补充体力,接着下山,也一点没觉得累。下了黄山,仍有足够体力,在山脚下的小镇悠闲地逛来逛去。
当时,并没太在意身体的这种变化。两年后,去成都登青城山,一路跋山涉水,长达六七个小时,竟能逛街般悠闲。有的山路很窄,有的很陡,有的还要经过悬崖上的栈道,钻过巨石间的缝隙,尤其山中空气湿润,石路光滑湿漉,必须小心翼翼。尽管如此,我依然气息平稳,手脚不慌。有一刻,我突然意识到,这是我吗?立刻想到一个词——健步如飞。这真不是夸张。那时头脑也异常敏捷,指挥着腿脚巧妙地闪转腾挪。
那年,我已经四十七岁了。虽不算老,但和曾经的自己比,这种变化简直是奇迹。创造奇迹,并不一定经过千锤百炼,只是得益于简单的生活习惯而已。我的健身方式很简单:无论春夏秋冬,六点起床,慢跑三四十分钟,再做几十分钟的拉伸,晚饭后散散步;工作期间,常常站起来走动几分钟;上楼不坐电梯;上街办事尽量步行……再普通不过了。要说这是健身,毋宁说是一种生活习惯。但就是这样的习惯,使我有了惊人的改变,要不是去爬山,还真感觉不出来。不过仔细想想,其实还有很多没在意的变化,比如,上班很少昏昏沉沉,夜里不失眠了,好像,一年也不曾感冒过一次……
在爬山途中,经常遇到一些红光满面的耄耋老人,当时,我很惊诧他们是怎么上来的。现在明白了。我想,只要保持好的生活习惯,养出一身好体力,等我到八十岁,也成为一个屹立山顶被年轻人羡慕的健硕老人,应该不是妄想。